会议结束后,张启开始制订学院的相关教学计划。
数日后,学院贴出了布告,公布了最新的教学计划书。
一时间在并州城掀起了一股大浪,与哪些先生一样,绝大多数的百姓是不理解,也不支持的。
他们觉得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其他的都是外门邪道。
特别是军事这一块,大宋的士兵地位极其底下,连商人都不如。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是宋代民间流传的一句话,足以证明宋代百姓对当兵的态度。
为此,许多百姓竟然要让自家的孩子退出书院。
张启知道百姓会有这样的想法,他召集了书院的所有先生,在书院门口开始了耐心的劝导。
一连三天三夜,并州城的大部分百姓们终于在张启和先生们的苦口婆心下,暂时接受了现实。
可还是有一小部分百姓依旧坚持己见,将自家的孩子从书院接了回来。
对于这一部分人,张启的态度也很宽容,表明他们如果日后想通了,可以随时回来。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并州熬过了冬季,在春天种下了希望的种子,度过了炎热的夏季。
终于迎来了收获的秋季。
也许是上天的眷顾,自并州地震之后,再也没有生过任何灾害,一直风调雨顺。
商业的繁荣,让并州的人口已经从四五万增长到了七八万,足足翻了将近一倍。
赵祯也是说到做到,在夏税过后,在秋收之前,如约把钱运到了并州,这让张启的钱袋子又鼓了起来。
紧接着,张启又收到了好消息。
并州所有良田全部大丰收,一亩地的产量达到了两石,比灾前的一石半足足多了半石。
并州新建的粮仓已然爆仓,还有数千石粮食竟然找不到存放之处。
实在没法子,张启将这些粮食分别存放在保安军军营和城内的禁军军营里。
并州城的百姓第一次感觉到什么叫做幸福。
为此,百姓们自的组织了一场大型的庙会活动,整个并州城张灯结彩,敲锣打鼓。
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张启的府衙连门槛都被踏破了,前来感谢的百姓络绎不绝。
送来的礼物,堆满了整个府衙大院。
千里之外的京城,赵祯也因为并州的事情而高兴,正准备在早朝上拿此事好好说道说道。
一封西夏来的国书,却让赵祯差点掀翻了桌子。
原来是李元昊终于露出自己的真面目,在西夏大臣的支持下,他在兴庆府登基称帝,国号大夏。
国书中要求大宋承认其国家以及国号,并且自动放弃了大宋给的赐姓和官爵。
“还真是被张启说中了,李元昊狼子野心,朕说他这一年怎么如此消停!来啊,传旨,在京四品以上官员立即进宫,商讨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