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说,是和原本的世家,没有两样。
江易周对此并不意外,她重用女子,是因为她在权力的身份上,天然与男子对立,想要坐稳皇位,绝对不能让男人冒头。
不代表她就和所有女人,在同一条战线上了。
或者说,当敌人是男人时,她和女人们是一条战线,但在其他时候,她和身为文臣武将的女人们,是对立的。
皇帝和大臣,本就是一种互相制衡,互相牵制的关系。
大臣想要借用皇帝的手,去拥有更多权力,而皇帝,则要将手中的权力,牢牢握在手里,才能保证江山安稳,在目标上,二者目标一致。
当想要的东西是同一件东西时,自然会产生竞争,进而出现意见不一,顺从或敌对的关系。
“长州那边的学堂,进展如何?”
江易周没有就那些贵女们的意见开始话题,而是问起另一件事。
长州的学堂,是指这些年来,尉迟鸣玉开在各处的,可以招收平民女孩为学子的学堂。
“回陛下,这一年,有七十五人毕业了,其中七十人只能做一些基础工作,她们的学识,并不足以担任高位,另有五人,格外优秀,已经通读经史子集,学问不输举人。”
举人,是指一些达官显贵,直接举荐到地方做官的人,他们大多是家中诗书传家,学问极好,多是世家背景。
“既然有优秀的学子,那只让她们担任基础岗位,实在是太过可惜,京城现在严重缺少官员,进入中枢的女子还是太少了,考试吧,所有女子进行考试,科举选官。”
江易周话音刚落,尉迟鸣玉就皱了眉。
“陛下所言考试,可是学堂里的那种考试?”
大庄的科举考试,并没有成为一种可以选择贤才,筛选官员的体系,只是一种有时候会出现的渠道。
会不会出现,全看皇帝心情。
而且因为世家对知识的垄断,之前皇庭举办考试,参加考试的考生,基本上全是世家子弟。
寒门也有,寒门不是指真正的平民,而是指家境败落的世家。
家里很穷,但能读书,也穷不到哪儿去。
后来在长州建设学堂,江易周就推出了考试,月考期中考,全都安排上。
尉迟鸣玉已经习惯了学堂考试,但是这种全国学子一起考的事情,她还没有经历过。
“嗯,选一些官位出来,最低九品县令,最高六品翰林,成绩优异者,可以直接授官。”
江易周要保证,此次科举考试,能做到,每一个有学识的女子,都有官做。
那些女子能不能做好官,她暂且先不论,反正这个天下之前已经烂的不能再烂了,有变化,就能一切向好。
最多是好的变化多与少的区别,不可能比之前那种朝不保夕,上有朝堂压迫,下有流寇侵扰,还有可能被蛮族人给煮了的日子差。
江易周要先将官位占上,培养更多贤才,之后才能进行强者居上的真正筛选。
尉迟鸣玉面色严肃地应下了此事,她直觉,这件事必须要做好,做得漂漂亮亮!
开国之初,没有一件事是小事,因为任何一件事情的处理,都会成为后人参照的先例。
一件事做差了,可能会影响整个国家,往后百年的国运,必须要谨慎!
第143章名声
本来是商量怎么处理那些诸侯王与皇亲国戚,结果最后都转去商量科举了。
江易周深觉手底下人还是太少,以前在长州的时候,加上尉迟鸣玉培养出来的女官,勉勉强强能维持政务运转,现在规模一下子扩大到全国,真是捉襟见肘。
却也没别的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等尉迟鸣玉领了命,离开去做准备,屋里就剩下元盼雁和上官温苒了。
上官温苒说起另一件事。
那就是在此次战场上,表现非常出色的热武器们。
军械部最近的研究进入了瓶颈期,江易周给了她们研究的方向,但她们无论怎么研究,都没法突破当前的问题。
所以上官温苒打算,在京城开一所学校。
“臣是从鸣玉之前建立的学堂得来的主意,学堂培养出的人才,如今于国有大用,既然研究走入了死胡同,或许可以靠吸纳新鲜血液,来焕发生机。”
研究迟迟没有进展,这事儿不是一天两天了。
但这是上官温苒第一次主动提出,要吸纳新人,进入军械部。
江易周明白,此前上官温苒不说,是因为她还要依靠那些军械去打天下,能看住现有的研究员,不让她们向外告密,就已经消耗许多经历了。
如果再吸纳新人,那就是要再分心,上官温苒觉得不稳妥,这才一直没有动招新的念头。
如今天下初步安稳,军械部的那些新武器,可以短暂尘封,她才开口招新。
这件事,很重要。
武力是立国之本,国家如果不够强大,就等着别人欺负到门上来吧。
所以一定要保持强大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