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处下午去姑姑家。
到了姑姑家的大四合院。
小时候来过,但是那时候记忆中,就觉得像是大平房,市中心的大平房,感觉还没有自家高楼住着舒服。
自家房子不大,但是暖和。
那时候觉得四合院像是乡下的院子一样,玩的地方多,吃完饭可以到处跑。
长大后好像就没来过了。
再来,还有一些小时候的记忆。
院子里有个大水缸,里面有鱼有花,当时总趴在水缸边看鱼,被表弟爷爷叫下来。
再来才现这水缸原来不高啊,记忆中是要双手扒缸岩,肚子挺一挺才爬上来的,原来自己那时候那么矮。
表弟的爷爷,记忆中老爷子很老了。
结果再见,老爷子还是那样老,好像没有更老。
姑姑每年过年或者暑假有见,变化不显,但是和记忆中的时候,老很多了,有白头了。
姑姑知道他来,很高兴,早早收拾准备了好多好吃的。
外头风大,老爷子没有出去遛弯,只能在自家遛弯。
其实对老爷子来说,几亿卖房都没有意义,他又活不了几年,他要那些钱干啥,自己退休金很高,四合院住的很舒服,人老了就喜欢接地气的生活,高楼什么的住不习惯,脚不踩地,不踏实。
他的理论跟廖教授的有点类似,地盘要大,年纪大出门遛弯,有个好歹,摔了,年轻人还不敢扶,担心我讹他,在自家遛弯,地面平平的,风也小,舒坦。
老爷子也挺喜欢杨处的。
主要一对比,自家孙子实在太不成器。
老爷子自己退休金很高,儿子虽然不是很成器,好歹也是稳稳当当。
到孙子这里,一代不如一代了,老爷子是有点愁的,去私企上班,都是他爸找关系打招呼给安排进去的,现在你年轻力壮,人家要你,等你三十多四十多,身边一堆事,要照顾老小,精力也不比年轻,要的钱还不少,老板不开你开谁。
反正老爷子的观念,给谁打工不如给国家打工稳妥。
儿媳这个侄儿就很稳妥,看着就是很靠谱很懂事。
小时候就很好玩的小子,说话老成,愿意陪他这个老头唠嗑。
多年不见,老爷子和他聊了一下午,现小伙子一些观点比自己那老大不小的儿子还前懂的多一些。
人比人气死人。
难怪自家一代不如一代。
儿媳娘家却有兴盛的趋势。
虽然是在三四线的城市,这孩子的谈吐就看出家教很好,父母很好……
家里有做饭阿姨,姑姑还帮忙上手了。
很丰盛的一顿,海陆空都有。
也有清蒸鱼。
不过居然感觉还没有浩子做的好吃??
杨处有点不理解,姑姑家的阿姨,厨艺肯定不会差。
老爷子退休金高,虽然没有警卫员之类那么夸张,但是某些待遇是有的,找个做饭好吃的阿姨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浩子做的清蒸鱼好吃到,他现在吃的清蒸鱼不说寡淡无味,至少有点腥气,肉不够嫩也不够老,总之其他菜没有对比,没啥感觉,但是那鱼真的对比很鲜明,难道是石院长买的龙趸石斑鱼特别好吃?
不至于啊,晚上的清蒸鱼也是石斑鱼的一种,肯定也不便宜。
不过杨处不是喜怒形于色的人,他外表收敛的特别好,小小年纪已经很懂得隐藏自己的情绪。
不是特别熟的人,很难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