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嗯。”
这些东西叶秋水学得很快,她在算学上似乎很有天赋,甚至可以举一反三。
很快,她已经可以解出九章算术上的几道题目。
但叶秋水不认字,所以题目都需要江泠读给她听。
深夜,江泠送她离开,还给她一本《九章算术》,看着她艰难地爬上墙,返回自己家中。
如今见面,确实很不方便,江泠看着高墙心想。
不久,他向母亲提出要搬回原来的院子,宋氏一听,先是惊诧,“如今的院子住着不好吗?”
江泠平静道:“南边的房屋朝向不好,入冬后屋里总是昏暗,看书久了眼睛疼。”
宋氏一听,顿时打起精神,寻思一番,从前江泠住在北边的院子,房屋坐北朝南,采光极好,江泠喜欢坐在窗户边看书,那时他们将要搬来这里,宋氏特地挑了那间房屋给江泠住,就是为了方便他看书。
后来要不是他与邻家小女交好,宋氏也不会让他搬到别的地方。
如今已经三个月过去,江泠第一次提出要换回去。
宋氏先是狐疑地看了他一眼,她害怕江泠再重蹈覆辙,学坏。
但江泠面色如常,神态自若,只是在向她提建议。
她知道,自己的儿子不会说谎,不会逾矩。
对于学业上的事情,宋氏很看重,如果熬坏了眼睛,以后会影响仕途。
她沉思一番,点头,“就搬回原来的院子吧,叫下人将墙敲低些,不要挡到光。”
这几个月,那个姓叶的孩子老老实实的,没有再偷爬过江家的院子,她心中还算放心。
小雪时,江泠终于搬回原来的住处,那道矗立了三个月的高墙,轰然坍塌大半。
变故“孙知州下狱了!”
秋末,江家老太爷病逝,各房的子子孙孙回家奔丧,又过了一段时间,腊月底老夫人七十大寿,子子孙孙又都齐聚在主宅,老人家喜欢热闹,疼爱晚辈,整个寿宴间笑语声不断。
孩子多的地方难免有比较,年关又将近,各个学舍书院都在考核评优,江泠江晖是堂兄弟,还是同龄,席上被比较最多的就是他们二人。
当然,好话都不是说给江晖听的。
“这次县学的考核,听说三郎又是第一呀,想必来年春就要去国子监了吧,我先提前恭喜二爷与嫂夫人了。”
按照大梁的人才选举制度,各州府督办的学校每
两年可以向京师举荐三名学生,学生进了国子监后,将由朝廷最出色的先生教导,可以选择继续求学,将来参加会试,入朝为官,也可以被派遣到地方的官办学校,教导别的学生。
基本上可以说,进了国子监,便是一只脚踏进仕途了。
而江泠每一次的考核都一骑绝尘,这名额不出意外他必然占一个,且如今江家水涨船高,家底丰厚,又与官员交好,江泠明年入国子监的事情似乎已经板上钉钉。
难怪众人都在恭维,席上宋氏与江二爷脸都快要笑烂了。
江泠却只是安安静静地吃着东西,不搭话。
另一边,四夫人脸色难看,艰难地维持着笑容,大家的注意都放在另一边,四夫人低着声道:“得意什么,不知道的还以为已经考上状元了呢。”
她话语很酸,筷子下意识在碗里戳了戳。
一旁的江晖低着头。
江四爷也看了他一眼,脸上很是不满。
这次书院的考核,江晖的文章写得很差,学究看在江家的面子上,没有批评得太狠,席上客人笑语盈盈恭维江二爷夫妇,他们这里却如乌云遮蔽,愁眉苦脸。
“你怎么还比不过一个药罐子呢。”四夫人说:“小时候,你比他先学会走路,也先开口说话,那时整个江家都喜欢你,说你将来肯定有出息。”
“结果呢。”她哼了一声,“你是越比越差了。”
江晖头都快埋进碗里,“爹、娘,别说了……”
“我告诉你,人家明年可就要去京城了,而你连县学都考不进,我看你什么时候能出头。”江四爷压着声,语气不悦。
“三哥有出息,我们也能沾光,不是吗?”
江晖抬起头,犹豫地反驳,大家都是一家人啊。
“呵。”四夫人冷笑,“什么一家人,人家当了官后,还管得着你一个乡下亲戚?你不知道你二伯,只是个小官罢了,这些年他何时正眼瞧过其他兄弟?族中偏爱二房,将来江泠做了官,你看这个江家还能有多少家业落到你手上。”
夫妻二人喋喋不休,江晖听得头疼,别过头。
晌午时,知州府与县令府先后派人送来贺寿礼。
江家虽然有钱,但也只是商户,官员却专门让人为老夫人祝寿,可见大官们对江家的重视。
老夫人受宠若惊,颤颤巍巍地从椅子上站起,由宋氏与江二爷扶着,亲自前往前厅见客。
来的是知州大人的儿子,孙仲言一身锦衣,环玉佩带,十分矜贵,他抬手作揖,“晚辈孙仲言,听闻老夫人今日大寿,家中早早就备下贺礼,只可惜家父近来公务繁忙,母亲又偶感风寒,无法亲自来向老夫人祝寿,特遣晚辈携礼而来,愿夫人鹤寿千岁。”
话音落下,老夫人喜笑颜开,连忙上前将他搀扶起,“好孩子,老婆子我一把骨头了,怎劳得你们这般费心,替我好好谢谢知州大人与夫人,改日定登门道谢。”
孙仲言笑了笑,应下。
江二爷立刻扬声,“仲言快坐,来人加一把椅子,碗筷!”
“不了世叔。”孙仲言说:“家中还有事,不便久留,礼既然送到晚辈就先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