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前一个问题,他提议将长安一部分人口向东迁移,减少就食压力,剩下的百姓也能分到更多良田。
後一个问题,他提议修改运粮路线,通过水陆并进的法子。
在三门峡险谷前後,安置两支运粮船队,粮食先走水路来到三门峡险谷,然後再改走陆路。
等过了三门险谷,再重新换上水路,如此一来,大部分都走的水路,只有中间一小段是陆路,可节省大量运力。
若非李治想到更好的法子,卢承庆後面这个办法,倒可以采用。
至於前面迁移人口的做法,并不治本,卢承庆并未意识到,关中耕地面积越来越少,是水土流失的原因。
李治点头说了句「不错」,转头看向杜正伦。
「杜卿,你可有想到法子?」
杜正伦颇有几分急智,又当过户部侍郎,趁着李治浏览卢承庆奏章的功夫,已理出几分思绪。
他拱手道:「回陛下,据臣所知,两汉时期,关中可耕土地有四万多顷,如今却只万顷不到,故而关中粮产,难以供给长安。」
李治目光一亮,道:「说的好,那为何可耕土地减少了呢?」
杜正伦道:「应该是因战争的缘故,自秦汉以来,关中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火损毁了大量良田。」
李治道:「为何战火会损毁良田,荒田难道就不能再开垦吗?」
杜正伦道:「这……」他毕竟也只是坐在办公房,看一些相关史籍,再听手下官员汇报,并不清楚深入原因。
「也许是民力不够,难以开垦。」杜正伦想了半天说。
李治摇头道:「不对,战火烧不了土地,只能烧树木,树木有储蓄水的功能,没有树就会变成一片荒漠,良田沃土,自然就没有了。」
杜正伦忙道:「陛下说的极是。」
李治缓缓道:「长安人口多,不仅吃的多,所需木材也多,秦岭山脉,已被砍伐的很严重了吧?」
杜正伦连声道:「陛下圣明,贞观八年,臣担任户部侍郎时,便听下面官员汇报,秦岭山脉被砍伐严重。」
卢承庆道:「既是如此,不如下令禁止百姓随意砍伐树木。」
李治瞥了他一眼,道:「关中寒冷,百姓若没有木头烧,冬天还不冻死?」
卢承庆面色微红,道:「臣失言。」
李治道:「这个问题要两方面解决,一来是找到替代木头的新燃料,比如石碳丶瑞碳。二来是广植树木,你们心里要有这样一个念头,树木就是田地粮食,需得重视!」
唐朝已有煤炭,被称为石碳。瑞碳则是西凉进贡的焦炭,产量极少,只有皇家和权贵能用。
杜正伦迟疑道:「陛下,石碳丶瑞碳产量稀少,且难以开采,恐无法大量供应。」
李治道:「那就加大勘探,找到更多矿脉,让工匠们想法子,降低开采难度。与缺粮相比,这些又算什麽问题呢?」
杜正伦道:「臣领命。」
李治摆手道:「这件事你一个人去做。卢卿,你需要做另外一事。」
卢承庆心中一振,道:「陛下是想让臣负责长安与洛阳的粮食调运吗?」
李治摇头道:「你的法子虽不错,但并非最好的法子。你可去过三门峡?」
卢承庆摇头说没去。
李治道:「那你就去实地考察一下,尤其仔细观察一下人门丶鬼门丶神门三地,瞧瞧那里的礁石有多大,地形又是如何。」
卢承庆吃惊道:「陛下是想徵调劳力,凿破那些礁石吗?」
李治缓缓道:「朕确实想破开那些礁石,不过并非徵调民力,你只管去办便是,破礁石的事,朕自有主意。」
卢承庆暗暗疑惑,心想不用劳力,如何能破开礁石,却也不好多问,拱手道:「臣遵旨。」
顿了一下,又道:「陛下,臣能否请一人同行?」
李治笑道:「你想要谁?」
卢承庆道:「工部尚书阎立本。」
阎立本曾做过将作大监,和他哥哥阎立德一样,都是建筑大家,而且他还有一手妙笔丹青。
卢承庆是想借阎立本的能力,将三门峡的礁石给画下来,好让皇帝看个明白。
李治摆手道:「准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