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王远没有记错的话,明年张一谋会带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征战戛纳,不过前世这部电影只获得了评审团奖和技术大奖。
既然《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拿不到金棕榈,《一个都不能少》也够呛。
其实八九十年代的欧洲三大电影节除了戛纳之外,柏林和威尼斯都对华语片比较友好,不信的话看看下面这些数据就明白了。
――――――
1989年,湾湾导演侯笑贤的《悲情城市》拿下了第4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1991年,张一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拿下了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
1992年,张一谋的《秋菊打官司》拿下了第49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1992年,巩莉凭借《秋菊打官司》拿下了第49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1994年,湾湾导演蔡明亮的《爱情万岁》拿下了第51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1994年,夏宇凭借《阳光灿烂的日子》拿下了第51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
1983年,北影厂拍摄的《陌生的朋友》拿下了第33届西柏林电影节特别奖。
1987年,西影厂拍摄的《红高粱》拿下了第38届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1989年,八一厂拍摄的《晚钟》拿下了第39届西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评审团特别奖。
1990年,青影厂拍摄的《本命年》拿下了第40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1993年,长影厂拍摄的《香魂女》拿下了第43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届的金熊奖开了双黄蛋,另一部获奖电影名叫《喜宴》,导演是美籍华人李鞍。
――――――
考虑到这些情况,王远首先排除了戛纳,因为现阶段他去戛纳获奖的概率最低。
至于柏林和威尼斯,如果用概率学分析,去柏林获奖的机会更大。
这是因为威尼斯只有张一谋和姜闻得过奖,其它两位都是湾湾导演,似乎有些隐形门槛在里面,对新人导演不太友好。
柏林则不同,八大电影厂有一半在那里拿过奖,青影也凭借《本命年》拿过银熊。说起那些获奖的导演,估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
只可惜柏林电影节的评选时间是在每年的二月中旬,除非王远现在就开工拍摄,否则绝对赶不及。
威尼斯的时间倒是比较合适,因为它的评选时间是每年的八月底或九月初,就算明年开拍也来得及。
此外按照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规矩,参赛电影必须是全球首映。
如果《一个都不能少》要冲奖,就不能提前在国内上映,这里面又牵涉到资金占用成本。
换句话说王远要么赶明年二月的柏林,要么就干脆晚一点,反正拍了也不能上映。
注:据资料记载,97年之前明星走穴价格并不高,当时国内最大的腕也不会超过1万
场。97年港星大举北上,走穴的价格也随之猛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