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UPU小说网>东宫福妾清穿笔趣阁 > 79 淳朴(第2页)

79 淳朴(第2页)

程婉蕴也愣了一下,她忍下心尖一点酸涩,说:“二爷,救不过来的。”她从小就知道,救不过来的,救了一个还有一个,救了两个还有千千万万……

“我知道。”骡车不远处,那老人被乔装的亲兵塞了一贯铜钱,已经哭着跪倒在雪地里,冲着他们的骡车不停磕头。但胤初没敢回头去看,只是依旧望着前方好似瞧不见尽头的路,轻轻回答,“可已经见到了,就这样无动于衷地走了,若他不幸没熬过这个冬天,我会一直记得这件事。"

程婉蕴只能抓住他的手,她知道太子爷从皇城里走出来以后,必然会被刷新三观,这过程定然是痛苦又震撼的,而且余波不断,或许这次南巡会影响他一生也说不定。

但这些痛苦却会成为万民的希望。

之后大概走了一个时辰,骡车从还算宽敞的官道驶入泥泞的乡间小道,这路况更糟糕了,北风呼呼地吹着,分明是倒春寒的化雪天,正冷得出奇,但德柱却赶车赶出了一头汗。这小道一边是山一边是刚破冰的湍急江河,要是一不留神摔了车。……

德柱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九族的结局。

幸好一路上没出什么岔子,因太子爷的命令,他们一路专捡偏僻山路走,转过山转过水,他们经

过的第一个村庄是江边的小渔村,简陋的小码头边上,聚集着几个等船靠岸扛包挣辛苦钱的男人,远处便是安静地停放着渔船的江面,以及成片的吊脚楼。

村子里一开始是见不到多少人的,直到江边洗衣的几个妇人瞧见了他们,立刻就窃窃私语了起来,很快全村都被惊扰,几乎每家每户都冒出来几个脑袋,眼里十分好奇。

本想暗访民生但刚进村就被衣衫褴褛的村民包围的胤初:"……程婉蕴真是拼命撇下嘴才没笑出声来——她是故意没告诉太子爷的。

>这时候的村落大多闭塞得可怕,只要来了生人都会被人围观的,这也是程婉蕴支持太子爷不骑马不坐马车的原因,因为你会发觉一个村子恐怕连牛和骡子都没几头,更别提马了。

他们这幅打扮在这些身穿补丁摞着补丁、脚蹬草鞋或者干脆没鞋的人面前,就已经是“泼天富贵”了。他们见过穿得最好的或许就是他们的地主老爷,或是那个住在青砖大瓦房里,有佃农替她拉着骡子出门的小脚地主太太。他们是一辈子也不能想象他们眼前这位干干净净、白皙的“秀才”,竟然会是大清的皇太子。

等胤祸回过神来,这村子的村长兼族长兼里正已经出现在他面前了。

那里正穿得还算干净,酱色的夹袄,戴了个瓜皮帽,大概五十来岁,脸上皱纹好似捏褶,胡子也花白了,正半是惊半是疑地问道:"几位贵人是……"

德柱跳下车,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说辞:“这位老丈,我们少爷是进京赶考的举子,舟车劳顿多日,途径贵村,想寻个住处暂住几日。"

骡车没有车帘,那里正早就瞅见了里头端坐着一男一女,胤仍不动声色将阿婉挡在身后,但里正浑浊的眼睛还是瞥见了那女子露在袖子外头的指尖还是比雪都还白几分……里正琢磨着:今年的确是大考之年,每隔三年陆陆续续经过他们村子的举子也多,但他们村子离通州极近,几乎不会有人选择到他们村里借宿,这还是头一回遇见。

而且还是带着那么多家丁女眷的少爷,怎么这么想不开呢?

但德柱说着已经掏出半吊钱,说是借宿一日给半吊房钱,里正的脑子就转不动了,他盯着那半吊钱,嘴巴比脑子还快:“好好好!举人老爷们请!我家就有屋子!四合水氏的大吊楼!有七八间屋子呢,顶上刚铺得青瓦,很干净!"他们家屋子当然是住满了的,但没关系,为了这半吊钱,可以让老妻儿媳和孙子先回娘家住几天嘛,一天半吊钱,这和白捡有什么区别?

他话音还没落,就见背着比他还高的柴火的男孩儿从人群里挤了出来,他被重重的柴枝压弯了腰,竭力抬起头冲着德柱道:"举人老爷,我家也有屋子!求您住我家吧!一天只要给二十文!"

当着他的面就有不开眼的要来抢生意?里正正要暴怒,一扭头看清楚是谁,那股怒气又歇了,恋恋不舍地瞅了德柱握在手里那半吊钱,嘴唇微微翕动,最终只化作

一声叹息,拉着那孩子过来给德柱磕头:“几位老爷,这孩子家里难,爹跟着漕船翻了,淹死在水里了。他娘为了养活几个孩子,织布织得眼睛都瞎了、手也烂了,如今一家子生计无以为继……他家里也是吊脚楼,虽是茅草顶,但冬暖夏凉,我这老头子可以作保,都是良善的老实庄户人……"

德柱无动于衷,这种事多了去了,还是里正家里的屋子好,至少是个瓦顶房么,还有七八间,一会儿他叫人好好去收拾收拾就能住了,于是张口就要拒绝。

谁知他身后的骡车里传来一声咳嗽。

德柱差点没被自己的口水呛死,把话硬生生咽了回去,颇为哀怨地回头瞧了一眼太子爷。这一刻的太子颇像个昏君——被油布遮起来的昏暗车内,只见那程侧福晋柔弱无骨的手臂从后头环绕在太子爷的肩头,纤长玉指拢在太子耳畔,只露出一点雪白的下巴,她挨着太子耳语着什么,听她说话,太子爷脸上一直挂着宠溺地笑呢。

等程侧福晋说完话,太子爷就悠悠地开口了:“我和二奶奶、怀靖、富达礼住这孩子家,你们就在里正家挤挤吧。"

德柱习惯性就要跪下,哪有下头的人住大瓦房,让主子住那什么劳什子茅草屋子的道理?最后他的膝盖在太子爷警告的目光中挺住了,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挣扎道:“二爷,咱屋子都没瞧过,还是先过去看看较为妥当……"

这也是应有之理。程婉蕴和胤仍一块儿点了点头。

护卫他们安全本是德柱肩负职责,而这次要走访村落,本是临时之举,否则德柱早就提前安排好房屋了——他们的大部分行李都还在通州呢,前头还有五十个人已经到了雄县包船,通州也留了二十个人,路上留十个人传信,他们身边还有七八十人,这村子是不可能住得下的,除了德柱、石家兄弟和怀靖,那些人散到村外警戒,估计附近的山都搜过一遍了。

于是他们就先去那孩子家看了,里正领着那柴火男孩给他们引路,一直聚在他们周围看热闹的乡民也不愿离开,都说着当地的土话,叽叽咕咕地跟着。

他家屋子就在那一片建在江边的吊脚楼里头,石板路太小太窄,骡车都进不去了,程婉蕴便和太子爷一块儿下了车,她没有戴幕笠,因为太子爷没要求她戴,她也不想戴,满人家的姑奶奶出门也是从不戴幕笠的,就好像八旗姑娘也不缠脚一般。

所以她握着太子爷

的手下来时,就听见了若有若无地“嘶”声,四周那讨论、嘀咕的声音也更大了。程婉蕴见着那些乡民的面目,思绪难免飘远,她这就算“抛头露面”了吧?比起这个,约束女子的陋习更严重的还要是缠脚。缠足之风生于明却盛于清,但相反的是,满人却都不缠脚,后宫也没有这种规定,太皇太后在时,甚至多次下过懿旨不许满族女子缠足,违者将对其家族和属地官员给以惩处。

为何又仅限满人女子呢?因为大清入关后,顺治帝曾下达两个命令:一为剃发令,一为放足令。结果,无数汉族男性丢掉性命后,其他人便不得不屈辱地“剃发留头”,他们便将亡国的悲伤与无可奈何全转嫁到了女子身上,导致女子放足政策阻碍重重,都是为了成全男人“男降女不降”的所谓风骨。

好似那一双金莲,紧握着汉家女子的一生,他们就能忘却那些屈辱了。

用女子的自由与性命来成全自个收放自如的骨气,真是可笑。程婉蕴庆幸自己生在汉军旗,在旗的女孩子必须要选秀,而太皇太后曾下旨“缠足者入宫斩”,所以她得以在程朱理学最盛的徽州能保有一双天足,但不妨碍她鄙夷那些肮脏的嘴脸与目光,她看都不看那些人,由碧桃扶着,扬起下巴与太子爷一块儿走进了那一片密密麻麻的吊脚楼中。

胤仍觉察到阿婉心绪起伏,握着他的手指都紧得发白,他便反手将她的手握得更紧了些,这力量让她转头去看太子,只见太子无声地对她安慰道:“别怕。”

她才不怕呢。程婉蕴每一步都走得很用力,想要将什么东西踏碎一般。

这里的吊脚楼和京城里的四合院、围屋都不一样,是用木柱撑起分成上下两层,既能够节约土地,造价又廉,那孩子家里的吊脚楼算不上大,上层有四排扇五间屋,中间就一个大堂屋,左右两边是饶间,左边三间屋子也住人,最右边是做饭的厨房。

屋子出来是绕楼而设的曲廊,站在上头能将江景一览无余。

下层就是做活放杂物以及养鸡鸭的地方,男孩儿家收拾得很干净,他们进来的时候,他年纪大些的妹妹正拿着竹扫帚一圈一圈地扫地,那用石块铺上去的地面,竟然洗刷得泥点子都不见。他们家可没时间提前收拾,只能说虽失了顶梁柱,他们平日里仍努力勤快。

程婉蕴一下就心生好感了。

那扫地的女孩儿见那么多人过来,吓得一溜烟跑到鸡舍里头去躲

了。

吊脚楼之间都挨得极近,几乎就是连在一块儿,程婉蕴站在那曲廊望向一整片依山傍水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期间,炊烟与灯火被山间落下的云雾半遮半掩,鼻腔里闻见的都是山脉呼吸间随风吐出的清凉湿润的空气。

胤初一见阿婉那亮得发光的眼,就知道她喜欢这地方。

而且住在这里有个好处——这家人没有男主人,不用避讳那么多。胤仍没忘了阿婉在下车的时候,那徒然紧绷起来的背脊,她在生气,胤初一开始不明白,后来听懂了那些乡民浓重乡音底下的只言片语,也就明白了。

若是在宫里,他肯定已经把那些人拖下去打板子,但在这里,胤仍望着那些老百姓愚昧狭隘偏偏又淳朴至极的目光,沉默了。

他们不懂得道理,是因为没人交给他们正确的道理。

说到底,还是对百姓的教化还不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