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上三人互相问候,两位老人说家中并不远,再往前拐三条街就到了。
小伙子外地口音,谦逊有礼,一副书生打扮怕是来赶考的。
妇人问:“小苏啊,我见你这车内杂物众多,是进京考试的举子吧?找到落脚处了吗?”
苏宇珩一边熟练的赶着马车一边回答:“小生刚进城来便去贡院报到了来,还不曾找着住处,不过此前已经到‘康永旅店’看过房间,一会准备到康永旅店落脚。”
男人听闻心中有了计较:“你若不嫌弃,与我两老同住可否?我家中没有其他人了。”
妇人激动。
“还是老头你脑子转的快。小苏啊,我们家住在前面不远的槐柳巷。前边左转,对,就是这个路口。”
槐柳巷因着巷口的大槐树而得名,巷口的老槐树约莫着有千百年了,枝繁叶茂。
巷子不大,马车通过时几乎占完了通道,若是有行人进出还得侧身避让。好在巷子清静,虽是在内城里却都是住着普通人家,平日里也不曾有人会驾车进来,一般都是到了巷口下车再走进来。巷子的尽头处有一片空地供与车马停靠调头,而杨家宅子就在巷子的最深处。
将两位老人牵手扶下马车,苏钰珩将心中的疑惑问出来。
“大娘,这槐柳巷因着槐树一‘槐’得名,那这‘柳‘字出在何处?”
听闻指大爷可骄傲了。“果然是读书人,好学!好!好!
好孩子你瞧瞧我们这巷子是不是又细又长?
我们这条巷子啊左右两边加起来有六十户嘞,当初建房时前面一巷不允许开后门这才避免了人挤人。
这一巷是最窄的,因着咱们的背后是一条宽六尺的水渠贯穿着整个内城呢。咱这一排家家都开了后门,平日里衣物什么的都可以在这浣洗,这槐柳巷子虽然小生活上却方便。”
老人很自豪,这槐柳巷子就是好。
苏钰珩明了,汴京水源丰富。城里人口多,居住多拥挤。引进水渠一来可以解决百姓用水问题,毕竟也不是家家户户都能打得了井,二来万一有走水的情况,这水渠便是救命稻草。
这些当初在建房的时候工匠们都考虑到了,生活中真的处处都是智慧,将一切考虑进了再想办法解决。
妙哉!妙哉!天子脚下果然不凡。
推开沉重的大门,眼前的院子空落落的,大约是家中人口太少略显孤寂。两位老人还在院子右边种了两陇菜地,看那干枯的叶子应该白菜与萝卜,再往前是一口井,左边一座矮房应该是灶房与柴房,家中并未养的有牲畜。
再看正前方的房子,显然跟这槐柳巷一样,有些年岁了。在这寸土寸金的内城里这一席宁静之地真是难得,也不知道两位老人是如何攒下的这份家业。
大概是看出小书生的疑惑。妇人低笑:“我们这屋是祖上传下来的,我们一族在这东京城里很久了,也曾是富户呢。只是后来动乱太多,家中男儿征兵都上了战场渐渐没落了。”
听到这里苏钰珩心生不忍。“小生唐突了。”
他原是不想在此打扰二老的。他们看起来五十多六十岁,但是在刚刚来的路上这位妇人说他才四十有五,与自己阿爹年纪相仿。想到阿爹,他又有点思念他了,老年得子,还未享受到天伦······
苏钰珩将思念的心情藏入心底,弯腰双手拘礼。
“瞧着您二老与我爹娘年龄相仿,不如我唤您俩伯父伯母可好?”
两位老人高兴的应下,这下更是不准苏钰珩离开,嚷着说一定让他就此住下安心备考。
苏钰珩心思复杂,住?还是不住?
住下,对两位长辈多有打扰。
不住,此地确实是个清幽之处,于学习有益且距离贡院不远,走路约摸着两刻钟就能到了。
思考一番,苏钰珩还是决定暂时住下,拿一两银子当做租金。杨老头正想推脱,他身边的娘子打岔:“当家的,就先收下吧,不然小苏住着不安心。”
就这样,苏宇珩在杨家安顿了下来。
晚上‘一家三口’坐下来好好的吃了一顿饭,两位老人更是高兴的一人喝了一盅糯米酒。
这晚苏钰珩了解了这个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