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UPU小说网>寒门科举路 > 76终覆(第2页)

76终覆(第2页)

这读起来令人莫名其妙,需要回归到原句才能理解其意思。

这题目出自论语,原文是“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这道题目就是把孔子说的前后两句话搭在了一起,且把后一句话的“敏以求之者也”给截掉了,这还只是最简单的一种截搭方式,有的甚至能把论语和中庸两本书里面的句子搭在一起,久而久之分出了长搭、短搭、有情搭、无情搭、隔章搭等等诸般匪夷所思的截搭方式。

从长远来看,考官为了避免重复出题,且又只能在四书里面找题目的情况下,这种畸形化的方式肯定不能避免,这般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固然不可取,但在这时具体的现实面前,也是无可奈何的办法。

不过凭良心说,王所思出的这道截搭题还是很凭良心的。

因为这道截搭并没有出现那种人头蛇身的情况,让人半天摸不着头脑,找不到切题思路,这道截搭题和原意相差无几,只要熟读论语都能知道他的意思: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当然,王所思将后面的敏以求之者也截掉,后一句的回答重点就要放在“好古”上面,文靖安很容易就联想到学习古代先圣大贤,效法古人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然后再扯到当今皇帝有古贤君风范,自己则要学古贤臣匡佐君王,创造盛世大业之类,那么这篇八股文便算是切中要点了。

除了这篇截搭之外还要写另一篇四书文和一试帖诗,文靖安全部写完仔细检查之后,时间也到了申时15:oo,那么重复第一场的流程,举手交卷,领取供单走出考场就是驾轻就熟的事情了。

由于初覆考生少了一半,这次两天之后就案了,不出所料,文靖安仍是案。

接下来的二覆、三覆越来越简单,二覆一道四书文,一试帖诗;三覆只考一道四书文,相对应的,考生也越来越少,三覆结束的时候,文靖安特意看了一圈,大概只剩五六十个考生了。

三覆的成绩出来之后就是最后一场终覆。

这一场覆试不考四书文,也不再看重成绩,而是由主考官王所思亲自“面试”,要求考生当着他的面和一众监考官背诵圣谕广训,亦即本朝皇帝颁布的要求士子官民传诵的训诫。

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

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顽愚。

一共有十六条,这些十六条圣谕文靖安在杏陌村时已经背过,而且到了这一步也只是走个过场,就算背错个别字无伤大雅。

到了这一场终覆,由于是公开面试,王所思才不用再避嫌,公明正大夸奖文靖安。

“靖安啊,前面几轮你的答卷是我和诸位考官一同评定的,如今的你确实有林编修当年之风。”

林编修就是林宁宴,因为他中了榜眼进了翰林院任编修一职,在官职上已经和王所思平起平坐,都是正七品官员,且明眼人都知道翰林院编修任职满三年之后,不出意外必然是留京任职,六部九卿随便选,直接进中书省也不是不可能,京官可比外放的知县强多了,因此王所思在正式场合不宜再直呼林宁宴的名字,而是以官职代称。

文靖安行礼作揖谢过王所思夸奖,王所思说道“可惜科举取士所考的试帖诗要求严格,限制了韵律和用字的挥,你这几五言六韵可远远比不上之前的端午和七夕。”

文靖安心说“比得上就怪了,那可是都是千古名篇。”

嘴上说“作诗要讲究妙手偶得,强求确实是求不来的,正如李太白当年做将进酒,酒醒之后再难写出那般惊泣鬼神的妙句了。”

王所思和其他学官皆捻须认同,王所思道“罢了,本来今日我还想着考你们一诗,如今看来也没有必要了,都散了罢,去等三天之后案吧。”

文靖安随中考生谢过王所思和诸位考官,各自领取了供单走出考场,至此,县试五场考试全部完成,原本三百多人的参考队伍,如今只剩下五十人左右了。

其实能参加最后覆试的考生已经意味着通过了县试,最后一场只是一个形式,除了背诵圣谕广训之外,怎么考全由考官心情决定,比如王所思不想再动脑筋出试题,那就干脆直接取消了考试,让文靖安等人回去等最终的案。

因此文靖安和这五十多个考生必然都会通过县试,只是名次尚不确定,须得等待三天之后县衙的总案,总案的排名以前面全部五场的平均成绩评定,文靖安正场第一、初覆第一、二覆、三覆也是第一,终覆基本不在参考范围,结果当然毋庸多言了。

作者有话要说  文中圣谕广训来自康熙朝颁布的圣谕十六条。请牢记收藏,&1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