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限于军工厂的产量,暂时只能先这样了。
等到系统第二阶段的十座工厂到手后。
再扩军应该也来得及。
第二天,杜育明三人带着方案来了。
能看得出来,他们的计划大致上还是按照军事顾问团给出的方向。
不同的是,杜育明非常欣赏李云飞当时入陕时的策略。
所以计划也同时参考了顾问团和李云飞的思路。
北伐这个阶段,是没有什么难度的。
几乎可以说一路平推到京师就行了。
后续的方案也是沿山海关建立起多道防线。
但因为考虑到当地不好快速筹集到足够的水泥和钢筋。
所以以坑道、战壕加少量的明碉暗堡这样的半永备工事为主。
尽量发挥自身的优势火力给予日寇大量的杀伤。
层层狙击的同时,逐步后退。
与此同时,在日寇可能登陆的地点,布置少量的侦察部队。
一旦发现敌军有登陆的迹象,不必抵抗,直接撤退。
至于登陆后的日寇,采取放任措施。
在其进入内地,失去舰炮支援后,趁其不备,断其后勤,然后围而歼之。
若登陆的日寇数量太过庞大,无法有效进行围剿。
那么依然采取边打边退的策略,尽可能的有序后撤。
如果发现有日寇盲目突进到失去两翼保护的时候。
用一部分能快速机动的兵力对其进行包围。
再进行围剿。
总之看下来,主要的核心内容就是,伤其五指,不如断其一指。
至于再往后,杜育明他们没有写。
李云飞也没问。
因为原因很简单,若是真的无法在华北平原上有效的扛住日寇。
那么保底方案就是军事顾问团给出的建议了。
依托太行山脉。
不过李云飞觉得应该还不至于到这种程度。
批准了这个方案后,便让他们三人开始准备。
与此同时,给兰京的常威发去了电报。
询问他什么时候能出兵。
这次常威非常痛快。
说月底就可以有第一批三个军约十万人北上。
最快下个月就可以再度组织二十万兵力。
听起来似乎挺好的,但李云飞却不敢信他。
给已经安排在宁城,已方代表曾成,发去了电报。
让他关注一下南方派的军务情况。
完成了这一系列的准备后。
李云飞的军队,开始了筹备工作。
第一批的由张志中的五个师组成。
第11师为先头部队,乘坐火车从长安出发。